
如何写出具有“带货”能力的文案?
相比“品牌文案”看重的“走心”、“调性”、“金句”,产品文案更重视对销售的促成,想写出具有“带货”能力的文案,需要妥善处理4个关键点:产品定位、产品功能、使用场景、产品价格。来看杭州VI设计是怎么做的。
1、产品定位:利用“对标公式”,逃离“知识诅咒”
初级的产品文案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下意识地认为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和自己处在同一水准,但实际上文案工作者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产品的信息,而用户对产品却是完全陌生的。
于是,产品文案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晦涩难懂,很难解决一个基础问题:这个产品到底是什么。因此,在描述产品定位时,要尽量避免抽象、专业的词汇,为产品寻找“对标物”,用大家已经认识、熟悉的物品去描述一个陌生的产品,
2、产品功能:降低理解成本,避开“抽象”的雷区
产品文案,需要的不是金句,而是“精句”,即用最少的字把信息传递清楚。懒惰是用户的天性,无论他们是否已经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最大程度降低他们理解信息的成本总是没错的。一般而言,文案的用词越具体、简单,信息传达的效果越好。
3、使用场景:场景有正负之分,“细节”是灵魂
提起产品的使用场景,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如果拥有这个产品,你会如何舒心”,另一类是“如果你没有这个产品,你会如何糟心”。文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描绘好这两种场景中的一种,让用户产生“代入感”,从而引发购买行为。
4、产品价格:偷换消费者“心理账户”,轻松撬开钱袋
产品没有价格优势,或者比同类产品贵,怎么办?如何说服消费者这笔钱花得值?这是也是许多产品文案面临的难题。
如果你是一家培训机构的文案,近期推出了一款价值159元的线上课程,你该如何说服用户掏出这笔钱?159说贵其实不贵,但也没有达到可以不眨眼就付费的阈值,更何况大多数用户对知识的付费意识并不强烈。
这个时候,文案就需要偷换一下用户的“心理账户”了。“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 )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H塞勒提出的一个理论,是指消费者会在自己的认知中将不同来源用途的钱放进一个个虚拟的账户中。
比如,人们会把辛苦赚来的工资,和意外获得的横财放入不同的账户内。很少有人会拿自己辛苦赚来的10万元去赌场,但如果是赌马赢来的10万,去赌场的可能性就高多了。
因此,如果用户觉得159元的课程不便宜,那就换成“5杯星巴克咖啡”的价格 ,让用户从喝咖啡的心理账户中取出159元用于买课程,心理上就觉得没那么贵了。